藏医的人体解剖和生理学

2021-07-21 10:28 2616浏览

   藏医学对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研究极为深刻,而且历史悠久,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中,藏医可以说是最系统、完整和先进的一种。早在公元8世纪初,吐蕃王朝侍医比吉·赞巴希拉,编绘《尸体图签》二十六章、《尸体部分图》、《活体及尸体测量》等。公元10世纪,宇妥萨玛·云丹贡布在传讲《四部医典》时,曾亲自绘制人体骨骼结构图,并编纂了《人体脏腑解剖图》等。公元14世纪藏医北方学派的著名藏医学家昌迪·班旦措杰,在人体解剖学和解剖图的绘制方面造诣颇深,并在总结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编著了《解剖明灯》等解剖学专著。另外外著名藏医解剖学家玛吉了珍,通过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研究,编著了《解剖论》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人体的五脏六腑及人体的计量。尤其是人体皮层有7层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只能用显微镜说明的结果完全一致。

藏医人体解剖学大致有以下内容:(1)七大物质基础;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有“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和“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七大物质基础,以及“粪便、尿、汗”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主宰并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三大因素主宰并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七大物质在人体内应保持一定的量,并相互要协调和保持平衡,任何一种物质的量失去平衡都将引起人体发生疾病。按《四部医典》中的计量方法来计算,比如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脑髓量为2棒(双手合并作碗状为棒),肌肉量男性约合500拳(握拳状为一拳),女性多20拳,约合520拳,体内的血液量不论男女,其量均为14棒,脂肪量为4棒等等。在七大物质基础中饮食精微最重要,其他六种物质是依赖于它而生成,即食物进入胃口,通过主咀嚼的“培根娘吉”和主生化的“赤巴久吉”,主分“精”“浊”的龙米娘”三种主消化和吸收作用的消化机能,消化分解出食物的精微再有精微转变成血,依次血转化肉,肉转化脂肪,脂肪转化骨,骨转化骨髓,骨髓转化为精液。由于内、外因素引起胃中三种主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失调或盛衰是导致胃病的主要因素,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人体其他部位的盛衰,所以藏医有“胃腑如田,时刻养胃。识此者为维护生命的良医也”之说。血是维持生命的要素。肉是组成身躯、保护脏腑的围墙,骨是身躯的支架,骨髓生精,精则能繁衍后代。三种排泄物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新陈代谢的产物,七大物质基础,三种排泄物的变化活动,都受到三大因素的支配。

2、人体内的器官,藏医认为也有五脏六腑。 五脏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六腑指大肠、小肠、胃、膀胱、胆和三姆斯吾。对于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古代藏医用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所需的用品来作比喻。如:心脏---国王,端坐在宝座上,居人体胸腔的正中;肺脏---犹如大臣和太子,围绕着君王;肝脏和脾脏---似君王的大、小后妃,远处在君王下端,介关系又很密切;肾脏---像一座房屋的脊梁,没有它身体就不能成一栋大厦它又如一国中的外戚三姆休---相当于中医的三焦。但藏医认为,它在男性指精囊,在女性指卵巢,犹如一国中的珍宝库;胃---等于一个家庭中的炒锅,是用来盛装食物的,且负责把食物煮熟;小肠、大肠---在一个国家中,它的位置相当于王后的奴仆;胆---是一个风皮袋,内可盛装重要的东西;膀胱---在一个家庭中,好比一个储水罐,用来盛装水。

3、藏医认为,人体上360块骨头,这与现代医学骨头206块的说法有所不同,其原因是统计方法上与现代医学不完全相同,其一藏医把指甲、牙齿均列入其中,其二儿童的骨头与成人的骨头数量也不相同,儿童比大人多12块,实际上应是218块,加上指甲、牙齿也就是360块骨头

4、传统藏医还详细叙述了人体内一些管线系统,即脉管,可分为黑白两种脉。其中白脉十分重要,事实上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白脉起自脑部,《四部医典》中这样描述:"从脑部脉的海洋里,像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脉有19条。"如受伤或患病,则可引起肢体的运动失调。关于黑脉,则相当于血管,认为它象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更有微细的脉道遍布全身。作为一种传统医学,藏医在当时还缺乏精巧仪器,难于有今天这样精密而科学的认识,但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古代藏医已对人体比较精确的认识,也进一步说明了其理论的科学